1963年中巴签署边界协定,按照喀喇昆仑山分水岭进行划界,巴基斯坦同意将原来被英国窃取的喀喇昆仑走廊 5310 平方公里归还中国,然而拒绝归还原属中国的领土坎巨提,最后1940 平方公里的坎巨提被划入巴控克什米尔。 穆罕默德·阿尤布·汗1907年出生在英属印度西北边境省一个普通村庄,早年投身英国殖民军队,接受军事教育,并在二战中参与缅甸战线作战,积累实战经验。1947年印巴分治后,他快速在巴军中崛起,1951年成为陆军总司令,常巡视部队,监督训练和装备升级。1954年任国防部长,推动军备采购,1958年通过军事手段上台,自任总统,推行基本民主制度,组织地方选举,并在伊斯兰堡主持经济改革会议,促进农业工业发展。在外交上,他保持与美国的军事联盟,但1962年中印冲突后,转向加强与中国联系,派遣代表团到北京讨论边境事宜,主动提出勘界想法,以巩固巴基斯坦战略位置。耿飚1909年生于湖南醴陵乡村家庭,青少年时参与革命,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长征期间执行军事任务,穿越雪山草地。 1949年后转外交领域,1956至1959年任驻巴大使,在使馆处理事务,接待巴官员,组织文化交流。1960年代初,他再次负责对巴工作,率队边境勘察,携带地图测量地形。后来升任国防部长和国务院副总理,主持军事会议,签署合作协议,推动中巴关系深化。这些人物在边境谈判中发挥关键作用,阿尤布·汗推动巴方主动接近中国,耿飚领导中方团队实地调查,确保协议基于事实。他们的背景反映了两国在冷战时期寻求平衡的努力,阿尤布·汗面对国内压力需外交突破,耿飚则以务实态度处理历史遗留问题。这部分历史显示,个人经历往往影响国家决策,阿尤布·汗的军事背景让他注重战略安全,耿飚的革命经历则强调通过谈判解决争端,避免冲突升级。 1960年代初,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·汗向中国提出勘界建议,中方组建耿飚领队的团队进入边境调查。团队准备测量工具和历史地图,穿越新疆荒漠抵达喀喇昆仑山脚,观察分水岭线,记录地形和牧民活动。巴方代表加入,在帐篷中讨论旧文件和实际控制情况。谈判1962年10月在北京启动,中方外交官展示地图,指出1899年英国单方面将喀喇昆仑走廊纳入英属印度克什米尔,未获清政府认可。巴方承认1947年后控制该地,但同意按分水岭调整。耿飚强调走廊连接新疆与南亚的战略价值,巴方计算面积后,同意移交5310平方公里给中国,以换取边界稳定。喀喇昆仑走廊原属清朝新疆,位于帕米尔高原边缘,高海拔覆盖冰川。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纳入中国,但英国1899年暗中操作划入克什米尔。尽管北京未认可,半个世纪内处于外部控制。1947年后巴基斯坦接管,1962年中印冲突时感受到印度扩张压力,转向中国。耿飚团队测量走廊宽度,确认交通要道价值。争执焦点是坎巨提,唐代称小勃律,乾隆时期当地每三年进贡砂金。1891年英军入侵,强制协议剥夺中国管辖。1947年后巴基斯坦控制,中国仅地图标注。谈判中耿飚根据考察和档案,建议放弃坎巨提主张,以优先获走廊。巴方坚持保留1940平方公里,纳入巴控克什米尔。经过多轮讨论,1963年3月2日中方陈毅和巴方布托交换文件,协定沿喀喇昆仑山分水岭划界,走廊归中国,坎巨提留巴方。印度抗议称克什米尔全属印度,中巴协定无效。中国回应仅处理实际控制区域,不影响克什米尔整体争端。走廊战略意义在于连接新疆西藏,后来成中巴经济走廊起点。巴方在移交走廊时调整放牧区,确保星峡尔山口控制。坎巨提历史联系深,但治理缺失导致让步。中国团队整理笔记上报,强调土地换和平的务实选择。印度抗议引发外交照会,中国重申协定不改变克什米尔地位。 协定后,1965年印巴战争爆发,中国提供军事援助,包括武器和后勤支持,加强两国联系。1966年喀喇昆仑公路开工,工人开凿岩石铺路,成为新疆巴基斯坦交通干线,后来扩展中巴经济走廊路径。印度反对协定视非法转让。1974年巴基斯坦将坎巨提并入罕萨县,巩固管理。阿尤布·汗1969年面对抗议辞职,移居伊斯兰堡附近,1974年4月19日心脏病去世。耿飚继续外交军事工作,1982至1983年任国务院副总理,2000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。这些发展显示协定长远影响,中巴合作从边境稳定扩展经济军事领域,公路建设提升区域连通性。印度持续抗议,但协定基于有效控制原则,避免无休争议。1970年代中巴军事协议增多,中国援助巴方军备,1965战争中支持成转折点。坎巨提并入后,巴方加强行政,派遣官员巡视当地。人物结局反映时代变迁,阿尤布·汗统治结束于国内动荡,耿飚晚年见证中巴关系深化。